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內家拳閱讀心得分享

作者:大陸江蘇   陸師兄
太極拳理解 丹書云:道自虛無一氣生,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自虛無中產生一氣,一氣的運化便產生了陰陽繼而產生萬物。而一氣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原理,也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動力。孫祿堂也說: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因此練功要從有入無,再從無入有。從有入無即從后天返先天,去掉后天意識從而啟動人體的先天功能。
太極拳


 從心理上說即是無雜念(也就是入靜)。人的后天一方面受生理上的禁錮使人的思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各種欲望等因素的干擾使人處於雜亂無章的非常狀態。只有從主觀上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把受生理局限的思維逐漸轉變成一種無局限的思維模式,從而改變我們在后天思想意識作用下的能量運行模式。從雜亂無章的非常狀態回到無意而有序的自我調節狀態,即先天狀態。 

從身體上說即是去除拙力。后天肌肉力量的使用,人體變得越來越僵硬。只有控制住注血之力,先天的功能才能逐漸恢復,使人體變得柔軟進而達到“專氣致柔”。這也就是為什么太極拳中反復強調放松的原因。當然放松只是第一步。汪永泉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說身體上要逐漸做到松、散、通、空。因此練時身心兩方面都要做減法,去對峙。所以老子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從無到有即是從虛無中產生一氣,一氣的運化產生陰陽。從而產生不同的陰陽、虛實變化的拳架。站樁是在靜態中與先天融合。練拳就是要將先天一氣與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氣通過鍛煉而產生動態的聯系, 在運動中相互融合成一體。使得自身的運動自然的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所以太極拳有從人則活,從己則滯。身體要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身體放松、靈活那么關鍵在尾閭,尾閭松開后與兩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萬向軸,各種力量都可以由此得到轉換。 練拳的過程實際是修心的過程。這個過程做到無為、不着相。求無,求靜也是着相。先賢所說的無不是有無二者之一的無,而是有無之間的無即非有非無。練習與技擊中須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着相。只有達到神形意氣力的高度協調統一才能避免雙重與着相之弊。只要明白還虛之理,合着規矩練習,由於精氣神是一體的,每練一日都在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還虛。 

為什么很多人練錯了,個人認為有以下兩點:1.對傳統武朮的認識不足。傳統武朮練的是心。是人體的先天功能。而現代競技體育練的是后天的軀體。2.現代科學的普及,使得人們習慣的以科學的角度去判斷分析問題。而傳統武朮是在中國特有的東方哲學的土壤中產生的,不是在現代科學的環境中產生的,不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或者科學暫時還無法解釋。其實科學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科學研究的往往是得見摸得着事物,而對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層面卻往往無能為力。科學思維導致很多人用力去練,把太極拳煉成了太極操。也導致很多人認為太極的是騙人的,因為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有人說科學即迷信。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